新年伊始,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忧再度兴起。其中,中国经济将掉下“财政悬崖”、中国面临硬着陆风险甚至将迎来金融危机的观点占据了市场主流,甚至一些中国官员也认为经济面临着严峻的风险。3月中国“两会”来临,伴随着周六的降息,各种议论再起。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
比如,中国是否面临“财政悬崖”的问题,其中的主要担忧是因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收紧,从而中国面临比较严峻的投资下滑压力。尽管由于需要支付此前债务利息,同时地方政府将被禁止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债券以及获取银行贷款,但是按照地方化政府目前的收支规模,笔者测算中国面临的实际支出缺口在今年最多达到GDP的4.2%,未来几年的支出缺口将大约占GDP的3%——尽管看起来中国有掉落“财政悬崖”的危险,但这样的风险是可控的。比如说地方政府已经被允许通过债券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这样的一种方式相比于此前的“隐性负债”事实上是一种明显的进步。通过发行债券,地方政府可以拉长自身的债务期限,同时其财政收支体系将更加透明,这也是改革带来的“倒逼”效应。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等方式来引入民间资本,这样不仅引入了更多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市场力量来进入传统的垄断领域,这对于中国经济的管理模式来说也是显著的进步。因此,尽管局部风险有一定可能,但过度强调中国面临的财政困难并不可取。总体来看,中国仍然可以避免系统性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国有金融体系也将为整体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安全网。
正像这些年来笔者强调的,中国政策决策者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来为整体经济提供“信心”,这需要一种明确的“底线思维”。比如说一旦将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7%,那么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来看,如果中国需要达到7%左右的经济增速,过去数年的经验表明中国的投资增速需要保持在至少15%。很多市场人士认为中国的投资增速已经过高,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存货水平已经很高,因此投资的减速将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国的可投资空间仍然很大,在房地产市场之外,中国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包括高速铁路、智能电网、教育医疗、社保体系等等。此外,中国也需要大量的制造业投资来提升整体经济的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需要更加明智和有效的投资。从资金来源来看,中国的储蓄率仍然很高,如果这样宝贵的国内资源不被用于国内投资,将会被迫投资在收益率极低的美国国债上,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反而会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
在此之外,中国也需要采取多种举措来保证有序的去杠杆化,与之对应,货币政策的放松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造也十分必要,中国应该允许民营资本逐步进入金融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此外,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更具有深度以及更加活跃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更加长期稳定的债券发行不仅可以减小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问题,也可以助力中国建设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降低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