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5个月,在华外资企业进出口达5.21万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9%,拉动同期中国整体进出口增长0.7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外资企业进出口1.11万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比前4个月加快2.2个百分点。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别国筑造“小院高墙”等背景下,这样的增长因“反常”显得格外亮眼。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持续下降、中国吸引外资的难度和挑战不断加大,“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论调不时泛起,而这一增长恰好是一个有力的回击。数据同时显示,今年1-5月,全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资企业数量超过7.3万家,为5年来同期最高。月度进出口值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不仅展示了在华外企的活力,背后更是外资企业深度嵌入中国产业链,并扮演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角色体现。更需要看到的是,这样的四连增从2024年已经开始:去年外企进出口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下半年增速比上半年增速加快了2.5个百分点;在海关注册备案的外资企业持续增加,有进出口记录的企业数量比上年增加了1600多家。外资企业进出口呈现“走势”和“信心”双向好趋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成熟高效的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这样的综合优势短期内其他地区难以复制,也是“黏性”的来源。日前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有26%的受访企业将海外供应链回流至中国,比去年增长5个百分点。这正是中国供应链仍具竞争力的又一体现。当前,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领域,不断提升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便利度,助推外资企业加快融入中国产业链。而随着外企“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深化,外资企业积极拓展内需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中国作为制造和出口基地的优势。即使一些企业采取“中国+N”的供应链策略,也首先强调要稳定和强化在中国的布局。前5个月的进出口数据证明,“中国”作为基本盘不仅没有削弱,还在增强。这种进出口的“黏性”和产业链的“韧性”对于稳定全球供应链、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无疑也是一大利好。而中国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型开放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巩固和提升“黏性”,促进外资企业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地融入。(记者 晏澜菲)转自:国际商报